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本刊特稿

  • 从风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王显;

    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临床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病程迁延反复等中医“风证”特点,提出络风内动病机假说;在传承络脉理论的基础上,凝练为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理论。临证采用祛风通络、熄风通络、搜风通络等治法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在总结凝练络风内动病机理论过程中,初步构建冠心病稳定期“因风致变”预警辨证模型,对治疗心脉病证的风药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形成了从风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从风论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09-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究:银屑病:中医理论、生物信息与防治策略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银屑病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及潜在治疗中药预测

    许孟月;姚文汇;刘学伟;贾皇超;王子雯;王丽云;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铁死亡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预测和分析具有治疗作用的潜在中药,以期为银屑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从CEO数据库中下载GSE142582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将已获得的铁死亡相关基因与GSE142582数据集取交集基因,得到与银屑病相关的铁死亡DEGs,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以筛选关键(Hub)基因。银屑病铁死亡相关DEGs与高风险因子进行风险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对铁死亡相关关键基因进行验证,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筛选重要基因的风险因子。基于风险因子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模型,并筛选潜在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结果:共筛选银屑病相关的铁死亡151个DEGs,功能富集分析涉及氧化应激、上皮细胞增殖、脂肪酸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及PPAR信号通路、NOD信号通路、Th17信号通路。通过PPI网络筛选出7个核心基因,分别是H3CI3、H3CI2、HIF1A、STAT3、IL-6、JUN、IL-1β。通过关键基因的风险因子相关性分析验证上述基因对银屑病的临床预测效能,其中IL-1β可能是银屑病的风险因子。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最高。根据铁死亡DEGs预测白术、白花蛇舌草、人参等45味中药为治疗银屑病的潜在中药,其四气五味多属寒、温,苦、辛,归胃、肺经,多为清热、利水、补虚药。结论:IL-1β、HIF1A、H3CI3等7个核心基因及其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NOD信号通路可能是银屑病铁死亡相关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GLM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较准确诊断银屑病。IL-1β、H3CI3、H3CI2、HIF1A等铁死亡DEGs可有助于分析银屑病血热证或虚证的发病机制,白术、白花蛇舌草、人参等中药可能为治疗银屑病的潜在中药。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17-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伏毒”理论探讨银屑病复发的证治思路

    赵力;李若楠;李萍;赵京霞;

    “伏毒”是匿藏深伏于机体的毒邪,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性,常导致疾病缠绵难愈。银屑病复发具有“伏毒”的物质基础,发病机制与“伏毒”的致病机制相吻合。基于“伏毒”理论论治复发性银屑病,提出其复发的宿根在于余毒匿藏,枢纽是伏毒生瘀,结局为热加毒发。因此,在缓解期残余“伏毒”未去之时,重在清解余毒;复发早期皮损隐匿之时,重在活血行瘀;复发期皮损发作之时,重在清热解毒。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27-1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疗效评价思考

    石成玉;刘学伟;贾皇超;孙玉杰;吕承启;乔煜;乔敬康;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药辨证论治银屑病疗效确切。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诊疗特色,能较好地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目前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研究众多,但存在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可及性低、干预分配偏倚等问题,限制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疗效评价及发展应用,而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及专病伦理委员会、倾向性评分等方法可为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疗效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32-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预测模型在中医药防治银屑病中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贾皇超;刘学伟;吕承启;孙玉杰;石成玉;乔敬康;乔煜;

    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促进了银屑病预测模型研究数量的不断增长,如何提高银屑病相关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准度,以加强临床的推广应用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银屑病预测模型研究方法上存在缺乏中医变量、无法预测动态变化、数据预处理缺乏严密性等难点,而采用构建银屑病病证结合预测模型、动态预测模型、非参数缺失值插补方法等对建模前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为提高银屑病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准度提供思路与方法。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37-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外邪理论探讨银屑病复发病因病机

    乔煜;刘学伟;贾皇超;王丽云;乔敬康;

    中医药防治银屑病复发具有特色优势,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炎症反应等有效降低银屑病的复发率。外邪理论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独特组成部分,强调发病、传变过程中外邪致病的重要性。外邪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肌肤等侵入人体,外邪范畴的扩大使得银屑病复发更具复杂性。中医所言之外邪,如口鼻而入的浊气、从肌肤感受外来六淫邪气、外界不洁食物、药毒等,即是西医所言之链球菌感染、药物、压力、吸烟、酒精等致病因素。可见,外感邪气如风邪、寒邪、湿邪、火邪、燥邪等是银屑病复发的主要病因病机。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42-1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热病通阳”理论探讨银屑病的复发与共病

    李书曙;贾皇超;李建伟;

    银屑病并非单纯的阳证,对于一些病程长、涉及共病的,多伴有阴证,若见津液代谢异常,日久则导致患者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在银屑病的治疗中,不但要重视贯穿银屑病病程中“血热”特性,更要重视因“血热”而导致或并发的各种如“湿、瘀、虚”等病理因素和脏腑功能失调,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复发和共病,提高银屑病的长期疗效。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医家从多维度视角出发,对“通阳”的内涵予以了拓展与延伸,认为通阳即是祛邪,如祛湿、化瘀、化痰、清热、解毒等,使机体邪去正自安,回归“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热病通阳”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动态的平衡观,并非见热清热、伤阳温补,而是通过调畅气机、分解邪势来恢复人体自愈能力,在一些复杂性、代谢性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48-1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从“脉失滑利”探讨养心和脉法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冠心病

    黄弘博;史胜楠;王紫睿;牛泽龙;周瑞玲;邓艳萍;吴小平;刘胜京;王培利;

    心脉滋养心体,心体搏动助气血在脉中运行周身。脉道滑利通畅,则可引导气血运行无阻;脉道柔顺调达,则可调节血液运行无碍;脉道舒缩有度、约束有节,则诸脏腑器官皆可因势利导,各得其养。经皮冠脉介入术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紊乱、管壁弹性严重下降、刚度增加、血管病理性重塑等“脉失滑利”和“脉失柔顺”的病理变化。针对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出“脉失滑利”学说,此时以“脉失滑利柔顺、心肌易损难复”为核心病机,临证时应以养心和脉法为指导,包括益气养心和脉、活血养心和脉、健脾养心和脉、解毒养心和脉。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53-1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培土生金”理论应用参术调中汤辨治慢性咳嗽

    王金娥;李光熙;

    慢性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之一,其发病与肺、脾两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培土生金”理论阐述了通过治脾以恢复肺功能的治法,具体包含甘温法、辛温法、甘寒法。参术调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功可健脾益肺、止嗽定喘,是治疗慢性咳嗽的经典用方。该方颇有四君子汤、泻白散、生脉散合方之意,弥补了单首方剂的不足,融甘温补益、辛温燥湿、甘寒养阴等法于一体,通过增强脾胃功能达到调节肺脏以治疗慢性咳嗽的目的,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60-1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元气学说探讨治脾胃须调心

    杨颖;陈乾;韩冰;李鲜;

    元气与脾胃密切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脾胃伤则元气乏源;而作为饮食水谷代谢之精微、先后天之气联结交融的根本力量,元气不足,脾胃亦不能独安。心与脾胃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脾胃的运化功能有赖于心之阳气的推动以及心血的濡养,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二者于五行中又属母子之脏,或神无所主以致气乱,气机运行不畅,甚者化火,滞而为病;或血脉空虚,阴血、阳气不足,无以充养,虚而为病,母病及子。心的生理功能失常、心神失养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脾胃功能失调,或滋生邪气扰心,或化源不足无以养心,子病犯母,反过来也会加重子病。故治脾胃病需调心,欲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元真通畅,应从“调心神”入手;应注重心胃母子关系,固本培元,当“顾君火”;若胃失和降,生痰生瘀,需“通心脉”。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64-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法在男科疾病中的应用

    潘赐明;方会;贾思缘;李佩佩;吴元洁;王茎;

    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具有久、瘀、痛、难、怪等临床特点。从中医角度来看,阴茎是以筋为本体,同时依赖于气血涌流,当气血充盈时强劲有力,当气血不能输布时,络脉空虚而发为阳痿,故男科疾病与经络中的气血密切相关。络脉隶属于经络系统,有循行表里的特点,这与阴茎动脉、海绵体窦、阴茎静脉的分布相似。男科疾病往往迁延日久,或由于生活压力较大,或由于有口难言,往往不能及时治疗,故男科疾病从络论治能够事半功倍。临床常用通络调心法、通络调肝法、通络调肾法、通络调血法、通络温阳法、通络益气法辨证治疗。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69-1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脾肾互赞”理论探讨脾肾同调法治疗痛风

    白舒琳;王振刚;安晓霞;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先后天之本相互资生、共同协作,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二者有“互赞”之功。“脾主运化”“肾主水液”的生理过程与人体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脾肾功能失司是导致水湿留滞体内的主要成因。湿浊停滞日久,化瘀生热则关节红肿热痛;浊毒蕴结积聚成石即发展为痛风石、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痛风整体治则应以脾肾同调为本,急性期清湿热袪浊邪的同时需重视补脾肾本虚,以达“标本同治、缓急并行”之效;慢性期素体正虚易反复发作,内补脾肾为治疗关键,使脏腑机能、气血津液运化恢复正常,减少痛风发作及高尿酸对机体的损害。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74-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景岳“伤寒三表法”辨治伤寒思路浅析

    杨帆;李德杏;赵健;

    张景岳辨治伤寒,重视伤寒之邪的先病、急病,尤其关注正气的虚实,其“伤寒三表法”为“邪浅者,逐之于藩篱,散在皮毛也;渐深者,逐之于户牖,散在筋骨也;深入者,逐之于堂室,散在脏腑也。”张景岳按伤寒之邪的浅深,将伤寒分为浅层、半浅半深层、深层三个层次;按正气的虚实,将治法分为攻法、兼攻兼补法、补法三类,即从卫分之直散法、从营分之兼补兼散法、从元气之纯补法。张景岳“伤寒三表法”体现了其温补学说及命门学说在伤寒辨治中的运用,亦对《伤寒论》辨治法作出了继承和发展。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81-1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熏肤”理论从气液诊治痤疮

    张琳;王振亮;王杨;刘铭泽;周恩慧;

    “熏肤”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原指上焦宣发布散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以温煦肌肤。气液源于刘完素“玄府气液”学说,若外邪入侵,使玄府郁闭,致气液不能升降,熏蒸肌肤,发为痤疮。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气液,中焦脾胃化生气液,下焦肝主疏泄气机,肾为周身气化提供原动力,三焦为元气水液通行的道路,三焦气化利则气液畅。基于“熏肤”理论从气液角度论治痤疮,重点是从三焦调节气液,畅达气液循行,避免气液停滞而熏肤成痤。临证应内治脏腑,外调气液,恢复气液正常运行,使浊去而津液通,则郁热得消,肌肤得养,痤疮自然痊愈。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86-1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论治心肾综合征

    刘江腾;张华;阮智超;王乐;李泽宇;赵进喜;

    心肾综合征虽责之心肾不交,上下同病,但却与脾胃关系密切。一方面,脾胃气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心肾无资,水火变通无源,致心肾不交;另一方面,脾失健运,水湿、痰饮、瘀血、浊毒等有形实邪内生,使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中枢转运失常,水火不得升降,亦可致心肾不交。治疗上应调理中焦脾胃,具体又可分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助运、补气升提,益气养血、固表防变,利水除湿、温阳化饮,和胃泻浊、调畅气机等治法。临床上,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多法并用,调脾胃以资化源、复气机、顺升降、交心肾,有助于提高治疗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91-1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十八反”“十九畏”探讨中药配伍毒性来源

    曹建恒;李国臣;殷莉;

    “十八反”出现的毒性反应,其原因在于药物本身毒性,不是配伍之后发生毒性变化所致。一般情况下,动植物类中药之大分子特性,决定其相互混合不易发生质的变化。相反,出现化学反应而引起毒性最可能是十九畏中矿物药之间的混合使用。故临床用药既要谨慎使用,又要避免墨守成规,特别是矿物质之间的合用尤当注意,且不仅限于“十九畏”的小范围。

    2025年09期 v.40;No.328 1897-1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述评

  • 中医药调控AMPK信号通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王莹;邓双有;刘燕娟;陈伶利;李杰;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发病机制复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可通过氧化应激、自噬、凋亡、炎症、巨噬细胞极化、内质网应激等病理机制参与AS的病理进程。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综合调节的优势,在AS防治领域展现出独特潜力。研究表明,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制剂可通过调控AMPK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调节自噬、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有效干预AS进程。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实验设计脱离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盲目遵循西医模式,今后需将中医辨证理论融入药物实验评价体系;多局限于基础研究,尚缺乏充分的临床实证支持,中药作用于人体的有效浓度及量效关系有待深入探索,亟待开展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作用机制研究多聚焦于单一通路,未来应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AMPK与其他信号通路间的交互作用,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01-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治疗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王雪梅;宋洋;张婷婷;王艳春;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信号通路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和介导免疫逃逸等机制,在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转移及耐药性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医药可通过多靶点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卵巢癌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多种中药单体如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皂苷类和多酚类化合物均能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诱导细胞凋亡以及逆转耐药性,临床常用复方如理冲生髓饮、桂枝茯苓方和扶正解毒汤等,则可通过协同调控NF-κB下游靶基因(如CDH1/CDH2、Bcl-2/caspase-3等),增强抗肿瘤效果,并减轻化疗不良反应。虽然中医药在卵巢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仍需通过多组学分析和规范化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阐明中医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确证疗效,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精准应用提供依据。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08-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吴娇;张驾龙;仝芳超;于海川;

    当归作为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其药理活性与所含挥发油(如藁本内酯)、有机酸(如阿魏酸)及多糖等特征性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当归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与免疫调节、心脑血管系统保护效应、神经保护功能、血糖调节、抗肿瘤及促进造血功能等。临床应用上,当归常与其他中药联合,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及癌症等。现有研究虽已阐明当归中的一些活性成分,但仍有许多成分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尚未被充分挖掘,未来研究应聚焦当归中黄酮类、香豆素类、氨基酸及活性肽、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多元活性成分的系统解析,采用多组学联用及分子对接技术阐明其调控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的关键靶点与分子机制,开发基于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精准治疗方案。同时,深入挖掘当归与其他中药的配伍效果,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提升其药用价值,为这一传统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调控AMPK/mTOR自噬通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于越;于嘉祥;张瀚文;石岩;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自噬紊乱、炎症反应、糖脂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等病理环节。研究表明,自噬紊乱是DKD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关键因素,而AMPK/mTOR作为调控细胞自噬的核心途径,已成为DKD治疗的重要靶点。中医药凭借其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通过调控AMPK/mTOR信号通路,可增强细胞自噬功能、减轻细胞外基质沉积、减小肾小球体积、抑制肾脏纤维化及降低蛋白尿,延缓DKD进展。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经方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层面,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的机制探索较少,缺乏对配伍变化差异性结果的深入研究,亟须通过拆方研究等方法阐明经方整体作用机制;中药单体研究连续性不足,在明确特定靶点后缺乏对上下游相关因子的系统研究,难以全面阐明信号通路调控网络,未来应加强实验设计的连续性,深入分析中药单体对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24-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研究进展

    赵辰辰;罗洋;张嘉懿;李竹庭;

    癌性发热的核心病机为正气不足、邪毒内蕴,治疗上注重扶正祛邪、调理阴阳。通过辨证论治结合中药汤剂、穴位疗法、中药制剂、直肠栓剂等多途径、多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发热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从而减轻发热症状。中药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因子的分泌,改善机体的免疫微环境。因此,治疗上应积极寻求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补气、养阴、健脾等方法增强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采用清热、解毒、化瘀等方法祛除病邪,缓解发热症状,不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单纯西医密集性治疗所致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在癌性发热的治疗过程中,健脾、益气、和胃十分重要,达到“带瘤生存”、改善长期预后、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32-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干预细胞焦亡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韩非良;崔书克;

    细胞焦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和增强炎症反应。细胞焦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可减轻CIRI引起的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从而对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中药复方、中药单体、针灸、西医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均可通过调控细胞焦亡改善CIRI的相关病理症状,但现有研究仍有不足,尚存在较多问题:(1)目前关于通过调控细胞焦亡改善CIR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方面,临床研究相对较为缺乏,因此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有效转化为临床应用,仍需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2)其中部分研究忽略了不同程序性细胞死亡之间的干扰,无法精准调控细胞焦亡,从而可能影响CIRI的治疗结果;(3)中西医调控细胞焦亡的信号通路较为单一,未来研究应探索更多调控细胞焦亡的信号通路。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39-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医心法

  • 国医大师刘嘉湘基于“肝-肾-脑”轴治疗脑胶质瘤

    曾静怡;林博;何雅億;焦巨英;李和根;徐蔚杰;

    脑瘤之成,根在肝肾精血亏于下,标为风痰瘀毒壅于上。下元既虚,髓海失充,清窍失养;上乘之邪乘隙袭脑,结聚不散,遂生肿毒。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基于“肝-肾-脑”轴理论提出,肝藏泄相济,为协调脑肾之关键,若肝血充盈,疏泄有度,则肾精得以化生,脑髓得以充养,三脏协调,神明内守。肾者,生命之根本,藏精生髓,上滋脑髓,脑以主神,下充骨髓,髓以化血,血藏于肝,内养五脏,外濡肌肤,为生命活动之源泉。脑为“肝-肾-脑”轴之统,主宰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治脑疾者,必察五脏六腑之偏颇,调其阴阳盛衰,和其气血顺逆,使精髓充足,神志清明,方能奏效。故脑瘤的治疗必须遵循“整体局部并重”“扶正祛邪兼顾”的原则,强调治疗应当“多管齐下”,补肝肾以固其本,蠲痰祛风以折其标,引经风药直达病所,形成“补-消-导”一体的治疗方法。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47-1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慎从病证结合辨治帕金森病

    宋思梦;谢瑶;范建虎;王释亮;伍大华;谢乐;

    帕金森病的总病机为肝肾精血亏虚,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筋脉失养,应以养阴熄风、柔肝止颤为治疗大法。周慎教授治疗帕金森病善从病证结合角度出发,总结出辨体质、辨病、辨证的综合诊疗方案,在临证中将帕金森病分为震颤型、僵直少动型、情绪障碍型三大主型。其中,震颤型帕金森病又分为阴虚风动证、脾虚风动证、阳虚肝旺证、阴阳不交证,周慎分别以自拟柔肝定颤汤、益气定颤汤、温阳定颤汤、交济定颤汤治之;情绪障碍型帕金森病又分为肝郁脾虚证、痰蒙清窍证,分别以逍遥定颤汤、温胆定颤汤治之;僵直少动型帕金森病以古方养筋汤治之。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53-1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清热开窍方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

    刘嘉;刘云婷;鱼童;张紫涵;刘雪梅;

    目的:探讨清热开窍方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基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信号通路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组)、清热开窍方组(QRKQF组,9.14 g·kg~(-1))、清热开窍方+Nrf2抑制剂组(QRKQF+ML385组)、Nrf2抑制剂组(ML385组,30 mg·kg~(-1)),每组15只。除Sham组外,其余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采用Garcia JH法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检测脑缺血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质Nrf2、HO-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裂解的半胱天冬酶-1(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Caspase-1)、消皮素D-N(gasdermin D-N,GSDMD-N)蛋白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皮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MCAO组大鼠Garcia JH评分降低、脑缺血体积与脑含水量增加(P<0.01);与MCAO组比较,QRKQF组大鼠Garcia JH评分升高、脑缺血体积与脑含水量减少(P<0.01);与ML385组比较,QRKQF+ML385组大鼠Garcia JH评分升高、脑缺血体积与脑含水量减少(P<0.05)。与MCAO组比较,QRKQF组大鼠皮质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LRP3、c-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ML385组比较,QRKQF+ML385组大鼠皮质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NLRP3、c-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ham组比较,MCAO组大鼠皮质MDA水平升高,GSH、SOD、CAT水平降低(P<0.01);与MCAO组比较,QRKQF组大鼠皮质MDA水平降低,GSH、SOD、CAT水平升高(P<0.01);与ML385组比较,QRKQF+ML385组大鼠皮质MDA水平降低,GSH、SOD、CAT水平升高(P<0.01)。结论:清热开窍方通过抑制IS大鼠细胞焦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60-1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细胞实验探讨至真方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韩惠杰;李永静;赵永波;刘辉;王松坡;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至真方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至真方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检索CRC靶点,并获取两者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根据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根据拓扑分析筛选关键成分。借助R软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将SW620细胞分为对照组(CTR)、至真方低剂量组(ZZF-L,65 mg·L~(-1))及至真方高剂量组(ZZF-H,440 mg·L~(-1)),干预48 h。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1)、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53,TP53)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PI3K)、p-PI3K、AKT、p-AKT、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至真方活性成分41个,作用靶点225个。CRC靶点10 317个,其与至真方的交集靶点193个。核心靶点包括AKT1、TP53、IL-6等,关键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等。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关键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与核心靶点(AKT、TP53)的结合能均小于-5.0 kJ·mol~(-1)。与CTR组比较,ZZF-H组细胞AKT1 mRNA、TP53 mRNA水平升高(P<0.05)。与CTR组比较,ZZF-H组细胞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KT、p5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至真方可能通过槲皮素、木犀草素调控PI3K/AKT、p53信号通路,作用于AKT、p53等靶点,从而发挥抗CRC的作用。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68-1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湿热蕴毒型结直肠癌的机制

    黄闻柏;李鑫煜;陈霭莹;陈海滔;姚庆华;姜靖雯;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黄连解毒汤治疗湿热蕴毒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CRC组)及黄连解毒汤组(HLJDD组,9.01 g·kg~(-1)),每组10只。除Control组外,其余小鼠采用AOM/DSS腹腔注射结合高脂饮食法建立湿热蕴毒型CRC模型。灌胃10周后,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TCMSP)检索黄连解毒汤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TTD、OMIM、DrugBank、PharmGkb数据库筛选CRC的靶点,并获取其与黄连解毒汤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采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分析,筛选黄连解毒汤治疗CRC的关键成分。将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的结果联合分析,得到黄连解毒汤治疗CRC的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CRC组小鼠结肠肿物数目增加且结肠长度减少(P<0.05);与CRC组比较,HLJDD组小鼠结肠肿物数目减少且结肠长度增加(P<0.05)。转录组学显示,Control组与CRC组比较,得到4 117个差异表达基因;HLJDD组与CRC组比较,得到1 254个差异表达基因。黄连解毒汤的化学成分65个,作用靶点207个。CRC靶点17 045个,其与黄连解毒汤的交集靶点202个。关键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黄芩素等。核心靶点包括AR、RUNX1T1、NOS3、HSPB1等。KEGG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黄连解毒汤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等成分,调控HIF-1、VEGF等信号通路,作用于NOS2、AR、RUNX1T1等靶点,从而发挥抗湿热蕴毒型CRC的作用。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77-1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脾解郁方的急性和长期毒性实验研究

    郗凌云;刘剑刚;庞浩宇;白杨;贾茜麟;洪霞;

    目的:观察健脾解郁方(Jianpi Jieyu formula, JPJYF)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方法:急性毒性实验: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JPJYF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JPJYF组小鼠24 h内灌胃剂量为234.36 g·kg~(-1),观察14 d内小鼠的一般情况与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实验: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组)、JPJYF低剂量组(L组,15.71 g·kg~(-1))、JPJYF中剂量组(M组,31.43 g·kg~(-1))及JPJYF高剂量组(H组,62.86 g·kg~(-1)),每组30只,雌雄各半。所有大鼠连续灌胃24周,每周6 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与毒性反应。另外,灌胃12周、24周及停药2周时,检测大鼠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及脏器指数。结果: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小鼠精神状态佳,毛色白且有光泽,二便正常,未见明显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实验: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饮食、毛色等未见明显差异。各组大鼠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的NEUT、LYMPH、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的ALT、ALP、CK、TCHOL、TRIG、GLU、TP、ALB、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睾丸、附睾、子宫、卵巢脏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小肠病理形态未见明显异常。结论:JPJYF未见明显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反应。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86-1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黄素靶向ILK基因抑制糖尿病肾病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张丽敏;李琳;张芳;田领;侯淑芬;李鸿燕;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高糖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并从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基因表达探讨相关调控机制。方法:将足细胞分为对照组(5 mmol·L~(-1)葡萄糖+转染pc DNA3.1-ILK-NC)、模型组(30 mmol·L~(-1)葡萄糖+转染pc DNA3.1-ILK-NC)、大黄素组(30 mmol·L~(-1)葡萄糖+30 mg·L~(-1)大黄素+转染pc DNA3.1-ILK-NC)及ILK过表达组(30 mmol·L~(-1)葡萄糖+30 mg·L~(-1)大黄素+转染pc DNA3.1-ILK)。采用qRT-PCR法检测足细胞ILK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足细胞α-SMA、E-cadherin、Desmin、Nephrin、Synaptopod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分化比例和凋亡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足细胞分化比例和凋亡率降低(P<0.05);与大黄素组比较,ILK过表达组足细胞分化比例和凋亡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IL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足细胞IL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大黄素组比较,ILK过表达组足细胞IL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足细胞α-SMA、Desm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Nephrin、Synaptopod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足细胞α-SMA、Desm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E-cadherin、Nephrin、Synaptopod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大黄素组比较,ILK过表达组足细胞α-SMA、Desm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Nephrin、Synaptopod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大黄素可抑制DN足细胞EMT,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LK基因表达有关。

    2025年09期 v.40;No.328 1995-2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药研究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芳香三味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魏世举;陈思羽;陈蕊;禄保平;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芳香三味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的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获得芳香三味饮的活性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其潜在作用靶点,应用DisGeNET数据库筛选CSG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芳香三味饮治疗CSG关键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9.0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与PPI网络图,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1.5.7进行分子对接验证,PyMol软件绘制对接结果图。结果:筛选芳香三味饮活性成分共32个,预测靶点508个,疾病靶点944个,得到交集靶点122个,基于度值和紧密中心度排名前6位的核心靶点为AKT1、BCL2、MMP9、JUN、SRC、EGFR。基于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构建和拓扑分析,得到芳香三味饮主要活性成分为台湾泽兰内酯(Eupaformosanin)、α-生育酚(Alpha-Tocopherol)、藿香黄酮醇(Pachypodol)、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7,4′-Dimethoxyflavanon)、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P值最小的前3项中,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包括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负调节、胶原蛋白分解代谢过程、蛋白质磷酸化;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 CC)包括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酶结合;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包括质膜、大分子复合物、小窝。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癌症通路、ErbB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为台湾泽兰内酯、α-生育酚、槲皮素3、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槲皮素、木犀草素与AKT1、BCL2、MMP9、JUN、SRC、EGFR之间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芳香三味饮中的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槲皮素、木犀草素等活性成分通过FoxO信号通路调节氧化应激过程,抑制ErbB信号通路以限制胃炎向胃癌的发生发展,通过TNFR-c-Src-ERK1/2和c-Fos或核因子-κB通路显著下调胃黏膜上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从而发挥治疗CSG的作用。

    2025年09期 v.40;No.328 2003-2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4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茵陈历代用量及临床运用

    陈丹;陈佳慧;任梓林;李婷;王庆国;王雪茜;程发峰;

    目的:总结茵陈从汉唐时期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为茵陈临床用量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历代茵陈剂量数据库,从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中将含有茵陈方剂的名称、组成、用量以及煎服法逐一录入,并统计茵陈的使用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范围、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平均用量等。结果:茵陈历代平均用量从汉唐时期达到顶峰,1911—1949年呈现下降趋势,现代有小幅度回升,常用剂量趋势同平均用量一致。茵陈常用剂量范围从汉唐到金元时期较大,而后逐步减小。茵陈的使用频次从汉唐到现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结论:茵陈多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其超大剂量多用于急危重症,常规剂量用于治疗肝胆疾病、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疾病。随着现代基础研究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茵陈的主治疾病、频次、平均剂量、最常用剂量范围都有所扩大。

    2025年09期 v.40;No.328 2011-2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HFpEF患者925例中医证候特征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王志成;靳琪鹏;强婷婷;高俊杰;王肖龙;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纳入925例符合HFpEF诊断标准的患者,采集中医症状、舌脉等信息,构建证素数据库,并基于证素组合进行证型辨识。通过聚类分析归纳主要证型,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比较不同证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使用Dunn′s Test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分析不同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925例HFpEF患者的中医证素以气虚(94.05%)、血瘀(96.22%)为主,其次为阳虚(27.24%)和阴虚(17.41%)。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7种主要证型: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阳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和痰火扰心证。在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水停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4种证型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最高,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以Ⅲ—Ⅳ级为主,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 6MWT)小于150 m的占比最多(81.1%);阳虚血瘀证患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的中位数为80 mg·dL~(-1),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的中位数为6.8 mg·dL~(-1),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阳虚血瘀证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水平较高,为6.7 mmol·L~(-1)。结论:HFpEF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为核心,并聚类出包括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在内的7种主要证型。不同证型之间心功能、肾功能及代谢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病情较重,而阳虚血瘀证患者可能合并肾功能及糖代谢异常。

    2025年09期 v.40;No.328 2016-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保元解毒汤联合化疗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预后的作用与机制

    王沁;吴淑菲;史婧;宋德胤;赵毅超;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保元解毒汤(Baoyuan Jiedu Decoction, BJD)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活性成分及分子机制,并观察其改善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分析,数据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4例患者在化疗基础上给予保元解毒汤(BJD组),每日1剂,持续治疗至少4周;另34例患者仅接受化疗(非BJD组)。非BJD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按照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11匹配。主要分析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BJD活性成分,并利用UniProt标准化靶点。同时,从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NSCLC相关靶点(关联评分≥10分)。分析BJD与NSCLC靶点交集,构建“药材-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采用R语言cluster Profiler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并识别关键基因,结合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靶基因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利用TCGA数据分析免疫浸润特征。结果:BJD组中位OS为1 240 d,显著优于非BJD组的1 018 d[HR=0.47,95%CI(0.25~0.90),P=0.02]。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共筛选出BJD的180个活性成分及212个标准化靶点,NSCLC相关靶点4 916个,两者交集靶点164个。GO功能富集显示,靶点主要涉及氧化应激、凋亡等通路(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PPI网络包含164个节点及509条相互作用,其中Cluster 1为核心网络,可能与NSCLC进展密切相关。Kaplan-Meier分析表明,CXCL8、MAPK1、MYC、IL-6、IL-1β、IL-10、CCL2及IFNG等基因高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缩短显著相关(P<0.0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上述基因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与免疫评分显著相关。结论:BJD联合化疗可延长中晚期NSCLC患者生存期;网络药理学预测其可能通过调控肿瘤进展及免疫应答相关分子靶点发挥抗NSCLC作用。

    2025年09期 v.40;No.328 2025-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医学报》稿约

    <正>《中医学报》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专题研究”“创新思维与技术前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标准与规范”“中药研究”等栏目。1.基本要求来稿要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名词术语规范,标点符号正确。凡涉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文稿,均应由单位签章以证明内容属实,并提供原始数据、伦理学审查相关文件。2.题目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一般不超过20个字。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字符、代号、简称、俗称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2025年09期 v.40;No.328 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